關懷「新台灣之子」在生活上、學習上的困擾?

(真實案例)
阿志(化名)是個國中生,他的媽媽是從越南嫁來台灣的越南新娘,從小阿志就看見媽媽為這個家的付出,媽媽常常告訴阿志希望有一天能帶阿志回到越南,去看看住在越南的阿公、阿嬤,然而,在阿志的心中卻有很大的困擾,因為他認為自己不會講越南話,也不知道越南的文化,更不知道在生活上有什麼樣的規矩,而越南的阿公、阿嬤看見我會有什麼想法呢?

為什麼阿志有這麼多困擾呢?因為阿志常常在學校遇到挫折,有時候同學們會笑他:「你的國語講得非常不標準!」、「你的閩南話聽起來怪怪的?」、「為什麼老師在解答數學題目的時候你總是聽不懂呢?」、「你對中國的歷史怎麼老是聽不懂!」…好多好多在生活上、學習上的壓力長期困擾著阿志。

因為在小學的時候媽媽無法協助阿志,導致阿志在心裡頭有很大的自卑,在生活上、語言上、教育學習上,他覺得自己「話也說不好」、「字也寫不漂亮」,有時候連跟同學們溝通都會被同學們取笑,這樣的校園生活讓阿志非常的不快樂,身為阿志的媽媽也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!

(生命線解析)
台灣一直都是外國人求學、觀光的探訪之地,我們的社會是非常願意接受新文化的,但是對於新住民、外配、及他們的小孩,我們的心態是什麼?台灣新移民人口數占總人口數的 3%,有近 70 萬人。

如果我們聽到鄰居小孩講了一口外語,不是英文,而是泰語、越語等語言,你會覺得很酷,還是看不起?反思如何友善對待我們的新移民,讓他們保有原來的自我文化價值,卻又能在台灣真的有「回家的感覺」。

其實移民家庭的小孩,除了面對文化上的差異,也有種種生活上、求學上的困難,在不同文化衝突下,學校裡老師所教的、以及在家裡媽媽的教育,其實是有差異的。關於外配小孩的問題,學者都是用數據分析的,但往往忽略了每個人其實都來自不一樣的背景、有著不一樣的身份認知。

「移民者的後代」這個標簽,對他們造成了很大的影響。身為一個移民者的小孩,大家對他們其實有很多誤解以及刻板印象,我們應協助這群「新台灣之子」能夠找到自我價值與自信,讓他們知道自己來自哪裡,讓他們看到更多自己的文化,認同多元的文化,是我們的社會與新台灣之子的共同目標,我們需要一個成熟的社會,才能和善的面對不同文化的衝擊與族群的議題。

花蓮縣生命線協會 陪伴您! 全國生命線協談專線:1995
原登載於104年6月28日更生日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