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林麗華
翻開報紙,家暴新聞和性侵新聞常常佔據了社會版極大版面,層出不窮的案件,不但讓遭家暴或性侵的受害人身心受到嚴重傷害,甚至連目睹家暴事件的兒童,也成為隱形受害者,內心的創傷更可能影響他們的一生,更可怕的是造成暴力的世代循環。
花蓮地方法院少年家事庭陳淑媛法官兼庭長,在兩小時的「家庭暴力與性侵害的認識與處理」授課中,讓我們對這兩項社會問題及防治有了更清楚明確的認識。家暴及性侵案件都是犯罪行為,不再是傳統觀念中羞於啟齒的個人事件,需社會各階層共同關心,才能有效防治。
文/林麗華
翻開報紙,家暴新聞和性侵新聞常常佔據了社會版極大版面,層出不窮的案件,不但讓遭家暴或性侵的受害人身心受到嚴重傷害,甚至連目睹家暴事件的兒童,也成為隱形受害者,內心的創傷更可能影響他們的一生,更可怕的是造成暴力的世代循環。
花蓮地方法院少年家事庭陳淑媛法官兼庭長,在兩小時的「家庭暴力與性侵害的認識與處理」授課中,讓我們對這兩項社會問題及防治有了更清楚明確的認識。家暴及性侵案件都是犯罪行為,不再是傳統觀念中羞於啟齒的個人事件,需社會各階層共同關心,才能有效防治。
文/林素珍
當神經內科醫師看完電腦上的檢查報告後,告訴我~「神經存活率只剩14%」,我問醫師:「是以100%來算,是受傷14%嗎?」醫師回答:「是只剩14%」,我又問:「會好嗎」?醫師回答:「不會好,就這樣了」。當耳朵聽到的是如此震撼、無情、殘酷、絕望的回答時,霎那間心中湧起了嘶裂般的吶喊~不要、我不要這樣的結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