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好說再見—學習與自己最親愛的人道別

(真實案例)
明惠(化名)結婚得晚,已經超過生兒育女的年齡。原本期待老來有伴,那裡料到短暫的九年婚姻生活卻因丈夫的肝癌病逝,倏然畫上句點。

先夫二個事業有成的兒子為了爭奪父親的遺產,和身為繼母的明惠惡言相向,感情交惡。膝下無子承歡,明惠退休以後,孑然一身、形單影隻,平添抑鬱。以致積鬱成疾,得了重度憂鬱症,多次入住醫院治療。更不幸地,兩年前,發現得了卵巢癌…。

幾次化療下來,羸弱單薄的身子,更顯得形銷骨立,前胸貼後背了。在乏人顧惜撫慰的景況下,倍感淒涼而自憐自艾、覺得人生乏味不值得眷戀、幾度想自我了斷。唯一的胞弟-明仁(化名)也無奈無助,無從寬慰。

Read more

自古「成功」在於「嘗試」

(真實案例)
煥榮(化名)是學校剛畢業的社會新鮮人,擁有滿腔的熱血,卻老覺得自己懷才不遇;是讀錯了科系,才找不到工作?還是大環境不佳、經濟不景氣,才讓自己到處碰壁?煥榮多麼期盼能找到自己喜歡而穩定的工作,可是…甚麼是「自己最喜歡的工作」?煥榮也說不上來。有時羨慕別人創業成功,自己也想貸款投資開創一片天地;但是自己到底適不適合當老闆?甚麼樣的行業較適合創業投資?煥榮內心實在沒有把握、毫無信心。為了找到合適而滿意的工作,煥榮真是充滿焦慮和擔憂。

Read more

世界因你而改變

(真實案例)
阿寶(化名)是一位十七歲的大孩子,天生殘缺走路必須藉著輪椅,是一個人見人憐的孩子,可是在阿寶的身上卻又能夠看見陽光,因為他開朗、健談、幽默、有主見、有理想、有抱負,許多認識阿寶的人都很喜歡與阿寶相處。

其實,阿寶並不是一出生就如此順遂,他經歷面對生活中各種生活細節的挫折,他也曾面對失望、孤單、寂寞、無人理解的無奈。所幸在國小三年級,阿寶遇見一位用心的導師,整整陪伴他兩年的時間,從心理的調適到課業的協助以及人際關係的建立,使得原本沮喪、固執、憤世忌俗的他,逐漸改變成為今日的陽光少年…。

Read more

走出生命的幽谷

(真實案例)
「我打了我媽媽,我好後悔、很難過,我想要自殺…。」在電話的那一端傳來陣陣抽搐的哭泣聲…。張磊(化名)幾年前出了車禍,身體受了重傷、妻子要求離婚、工作也沒了,一連串的打擊使得憂鬱症逐漸纏身…他曾經有多次的自殘行為。

這幾年都是年邁的母親在照顧他。張磊在電話中的聲音有氣無力,一直說他很後悔,他不應該打了媽媽…。從小和母親相依為命,婚後母親與他們同住,可惜好景不常,幾年前那場意外的車禍,使張磊的人生突然變了調、生活也走了樣,失業、離婚、憂鬱症…似乎所有的挫折都接踵而來,張磊覺得整個人彷彿墜入幽暗的谷底,求告無門。

在絕望之餘,他忽然想起電視上宣導的生命線專線電話「1995」,於是鼓起勇氣打來電話,向生命線求助。生命線為了更有效地幫助張磊,經過審慎評估之後,便安排邀請張磊和他的母親前來中心面談。

Read more

妳可以成為快樂的阿嬤!

(真實案例)
春梅(化名)阿嬤,今年七十歲。年輕的時候,家中生活清寒,於是很努力的工作,當兒女各個長大並且成家立業後,春梅阿嬤總算覺得自己可以鬆了一口氣了。這兩年春梅阿嬤和老伴參加了很多旅遊團,有國內的旅遊也有國外的旅遊,感覺春梅阿嬤應該很快樂。

其實,春梅阿嬤自己也說不上來心中的感覺,對於旅遊的快樂感,好像越來越減低,她逐漸的覺得既花錢又疲累,很多地方似乎大同小異,國外也不一定比國內好玩…。

由於生活上找不到重心,春梅阿嬤開始發現自己慢慢的變得不快樂,頭腦開始胡思亂想,跟老伴也會為了小事而鬥嘴,自己也會無緣無故的生悶氣,身體也會莫名的疼痛…,春梅阿嬤驚覺自己不對勁,到醫院檢查,除了有一點骨質疏鬆,並無其他異狀。到底怎麼了?

Read more

家庭療法—–治病新武器

(真實案例)
今年53歲的麗虹(化名),18年前因為丈夫家暴而訴訟離婚。成了單親家庭之後,她獨力扶養當時就讀國小的獨生子崇仁(化名)長大成人。

崇仁22歲時與27歲的嘉惠(化名)交往,不久即奉子成婚。麗虹放下十餘年的蔬菜攤販生意,專心致力地照顧孫子瑞棟(化名),讓媳婦繼續上班工作。

長期睡眠障礙的麗虹近來頭痛加劇且頻繁。中醫、西醫都看過了,腦部檢查也做了,卻始終找不到病因。藥量愈來愈重,仍不見病情起色。麗虹覺得活得好辛苦、很無趣…。

話說麗虹母子相依為命多年,日子過得寧靜無憂。可是嘉惠進門以後,不但要求丈夫的薪俸如數交給她支配管理,也要求婆婆照著她從網路下載的育嬰方法養育瑞棟。好幾次夫妻倆因著崇仁伸手要零用錢而反目爭吵,麗虹看在眼裡,痛在心裡。嘉惠對婆婆教養孫子的理念很不認同,常向丈夫嘀咕,崇仁經不起妻子碎碎唸,於是轉身面向母親,說話的口氣就失言失態了。

麗虹感慨萬千的還不只這些事端;譬如說媳婦給她的生活安家費也精打細算,常常令她捉襟見肘。唉!總的來說:嘉惠太強勢了。麗虹每晚就寢時,白天兒媳之間的紛爭、惡言、暴戾之氣…歷歷在目。輾轉反側無法入眠,除了嘆氣還是嘆氣。俗話說:家和萬事興。麗虹願意一忍再忍,可是怎麼頭痛始終不癒呢?

Read more

過年給紅包的藝術

(真實案例)
安安(化名)小姐生長在大戶人家,在一家建設公司當業務人員,和男友結婚後不久就有了身孕,為了全心照顧腹中胎兒就把工作辭了;生下孩子後安安才發現小孩的開銷好大,諸如尿布、奶粉、生活用品…等,而家中只有老公一份薪水,生活只得省吃儉用。

快過年了,安安面臨一個壓力:「…雖然自己沒有賺錢,但還是不能免俗,要給婆家及娘家的長輩紅包,還有老公的兄弟姐妹的孩子們也要給紅包…」,想到這兒安安心理又要難過了,老公一個人辛苦賺錢,到了過年家裡要花掉一筆紅包錢,實在令她捨不得,原來過年給紅包的習俗也會帶來這麼大的壓力…。

Read more

獨處的藝術

(真實案例)
潘姐(化名),現年52歲,未婚,原本在台北工作,十多年前為了照顧需要洗腎的母親,毅然決然的辭去已有十五年年資的工作,返鄉全心照顧母親,如今老母已85歲了。

三年前潘姐感覺自己好孤獨,既沒有知心好友,也沒有自己自主的時間,每天只有在醫院、護士、藥品與母親的陪伴、侍奉湯藥間打轉。有一回潘姐在電視新聞的跑馬燈上看見生命線專線電話1995,於是潘姐嘗試拿起話筒撥打1995…;這幾年每當潘姐想找人聊一聊,就會撥打到生命線與生命線的協談志工說說話。

最近,生命線的協談志工問及:「接觸妳的來電已有二年多了,不知道對妳有沒有實質的幫助呢?」,潘姐回答:「有呀」。協談志工提醒潘姐:「過去的妳長期為著母親,一點一滴的付出時間與精力,要不要也為自己安排『喘息』的時間,並且為自己留置『獨處』的時間及空間呢?」。

Read mo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