少年ㄟ,安啦!—青少年如何做好壓力與情緒管理

(真實案例)
我們的家裡有兩個兒子,分別就讀高一和國二,也許是進入青少年階段,這兩年從「乖巧、聽話」轉變為「傲慢、唱反調、自以為是」,在生活上造成我們親子關係的嚴重衝突,我和兩個孩子的關係已經疏遠了,我雖然感受到他們正承受某些壓力與負面情緒,但是我也不知道要如何協助他們,我真的不知道該如何是好?

Read more

青少年的心,我懂!…?

(真實案例)
「志工阿姨,妳好!」「我很想現在就偷偷的翹家,離開我的父母遠遠的…(電話的另一端,傳來陣陣的哭泣聲)」

「妳怎麼了!」 「這麼晚了,妳還沒辦法入睡,我想你可能遇到很大的困境或委屈了…,妳想翹家的念頭,讓我好擔心!」

「謝謝你的關心,可是我的父親總是不相信我,我的母親始終不了解我,在生活中我所面臨的壓力與困擾,他們都不懂,不懂,一點也不懂! (電話的另一端,傳來憤怒的聲音)」

「孩子,你辛苦了!」

「每一次都說他們小時候家裡是多麼的貧困、自己是多麼的懂事…,他們根本就不懂,時代不一樣了,怎麼比!只是自以為是的教訓我,我怎麼做他們都不滿意,『好』還要『再好』…老是說一切都是為我的將來著想。」「他們永遠不懂,我現在都過不去了,哪來的將來…」

Read more

面對生命中的殘缺—學習轉念,知足常樂,自得其樂,助人為樂!

(真實案例)
「親愛的志工老師你好!」

「感謝志工老師們,在我生命最低潮的這一段日子願意陪伴我,聽我訴苦,並且鼓勵我、支持我,還給我具體的建議…」

「對我最為受益的一句話是:面對生命中的殘缺—學習轉念,知足常樂,自得其樂,助人為樂!」

「這句話提醒我,不要一直把自己陷在悲觀、無望的想法裡,應該轉念為:有期待、有盼望,找方法解決問題的積極思考。」

「在多次的電話協談中,志工老師也提醒我:凡事不要比較,要學會知足、感恩,並且自得其樂。」

「如今我經由大家的幫助,總算走了出來,我也學會『放下』,為了感謝大家的幫忙,我也想成為一位可以幫助別人的人,我想把生活的焦點轉移一部份的時間在別人身上…。」

「再一次的感謝我生命中的貴人,生命線的志工老師們,有你們真好!」

Read more

如何面對「退休生活」

(真實案例)
我在銀行上班,雖然工作忙碌卻有著穩定的收入和退休後的保障,可以說是一份人人稱羨的工作,從年輕一直工作到如今已年過60歲,很快的就要退休了,每當工作繁忙、身心俱疲的時候,我就憧憬著退休後的悠閒生活(旅遊、泡茶、好友相聚…)。

不過,聽說很多人在退休不久就生病住院或者快速老化,甚至短短幾年就發現有失智的現象,天啊!我不希望一輩子的辛勤工作換來的是成為坐在輪椅上的失智老人…。

Read more

讓老年生活活得精采有意義

(真實案例)
阿忠已經到了屆齡退休的年齡,對於「退休」兩個字,在阿忠的心裡是「既欣喜,又擔憂」的矛盾,雖然想到不用再過著上班打卡的生活就令他覺得「欣喜」,然而他也看見許多同事在退休之後,既孤單又無聊,幾年後突然疾病纏身…,令阿忠很「擔憂」。

Read more

學習「夫妻相處之道」

(真實案例)
結婚多年的志中(化名)與美好(化名)在婚姻的道路上,總是吵吵鬧鬧的過日子,原本身邊熱心當和事佬的親朋好友隨著日子的消逝,也逐漸失去熱情與耐心,而他們兩人依舊在生活的大小事上紛紛擾擾…,多年之後的某一天,美好終於決定提出要求離婚,此時的志中才驚覺他就要失去當年苦心追求的愛人—美好。

志中雖然不知道應該如何挽留美好的心,但是他的心中真的不願意失去美好,在友人的建議之下,志中就打電話向生命線求救,在生命線志工的多次電話協談中,他逐漸發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許多不當之處,因此,志中決心先改變自己來影響美好,這一對夫妻的故事還沒有結局,尚在進行中…。

Read more

如何面對忿怒

(真實案例)
俊傑(化名)是一位二十八歲的年輕人,天資聰明、刻苦用功,目前就讀某國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,家人與親友都一致認為俊傑將來會是一位前途無量的有為青年,然而,在俊傑的心裡深處卻有著一份擔憂,因為他知道「要有好的前途,就必須廣結善緣,在年輕時就應該建立好的人際關係」,但是他也心裡明白自己是一個容易動怒的人,甚至在盛怒之餘就會產生報復的念頭,上一任分手的女友就遭受他「廣傳毀謗流言」的報復。在他每日忙於唸書、作研究、寫報告之餘,俊傑也渴望自己能夠改變「容易生氣」的個性…。

Read more

「長期照顧」很重要!

(真實案例)
陳先生(化名)現年54歲,已婚並且因為肢體障礙而領有身障手冊,陳先生自幼罹患小兒麻痺,長期藉由雙手力道運用板凳移動與行走,十年前發生腦中風,導致四肢肌力及關節活動度極差,右手握力較差,僅僅可以自行操作電腦與電動輪椅,因此活動範圍僅侷限在床上或輪椅上,陳先生的頭腦意識清醒,雙下肢有萎縮,日常飲食,進食量及消化狀況都很正常。

陳先生的老婆是外籍配偶,為他的主要照顧者,由於體格嬌小無法獨自協助捧、抱或移位、轉位等負重的照顧工作,因此,陳先生的弟弟在退休之後,每週有2-3次到家中協助捧、抱案主至浴室如廁及沐浴。

Read more